1、渔人甚异之 之:代词,代之看到的景象 具答之 之:代词,代之鱼人 闻之,欣然规往 之:代词,这件事情。之一个,之用法与其他的不同。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渔人甚异之的用法和意义 渔夫对眼前的景象感到非常惊讶。它出自《桃花源传》。 它是一个代名词,用来表示渔民们看到的桃花源美景。区别:形容词是随意使用的;陌生感:我对桃花园的美景感到惊讶。
这句话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意思是: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
具答之:“之”指代“问所从来”处处志之:“之”无明确含义,意思是渔人在各处都作了记号。高尚士也,闻之:“之”指有桃花林桃花源存在这件事。
你好,桃花源记中“闻之”中的“之”是代词,指代“这件事”。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具答之:“之”指代“问所从来”处处志之:“之”无明确含义,意思是渔人在各处都作了记号。高尚士也,闻之:“之”指有桃花林桃花源存在这件事。
1、渔人甚异之:“之”指代渔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具答之:“之”指代“问所从来”处处志之:“之”无明确含义,意思是渔人在各处都作了记号。
2、“处处志之”的意思是在各处做标记。其中,“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殊用法,《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的“之”,在许多选本里都未作注,选编了该篇的初中语文课本也没有解释。
3、之:无意义,只是结构助词而已。原文简介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4、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5、白话译文:用刀劈狼的脑袋,劈了几刀杀死了狼。之表示之一人称,我。例句:西汉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白话译文:不知道将军宽容大度到这个地步。
6、--《桃花源记》活用为之一人称,我。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加点字及意思:为业:把……作为谋生手段。为:作为。欲:想要。 缘:沿着,顺着。行:行船。
2、(40)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41)为:对,向。(42)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43)语云:对(他)说。
3、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4、南阳刘子骥[17],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8]。未果,寻病终[19]。后遂无问津者[20]。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著溪流划船前行,竟然忘掉了路的远近。
1、渔人甚异之的之释义:代词,指见到的景象。原文:《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译文对照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之”指代渔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具答之:“之”指代“问所从来”处处志之:“之”无明确含义,意思是渔人在各处都作了记号。
3、渔人甚异之 之:代词,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处处志之 志:动词,做标记;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尽;复前行 前:名词作状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