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论,周作人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了什么口号

2023-09-23 23:48:24 体育资讯 清华老弟

文学革命论争”名词解释(求解释啊~~~)

名词解释“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于1917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

周作人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了什么口号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1918年的春季胡适写了一篇长文《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来讨论文学革命的问题。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终身大事》。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周作人。

首先,周作人在文学理论上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的文学”的口号。载于1918年12月《新青年》上的《人的文学》便是新文化运动之初思考新文学走向的先驱之声。

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的理论主张,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 本,观察、研究和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要关注他们的“非人的生活”“平民文学” 。

“五四”文学革命中提出的一个建设新文学的口号。“五四”时期文学思潮之一。周作人首倡。

文学革命的开端始于哪两篇文章

现代中国文学革命的开端——《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作者陈独秀,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年1月和2月,《新青年》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新青年》的创办。陈独秀1915年9月创立原名《青年》1916年9月改名《新青年》。 《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章《文化革命轮》,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进程中的文学论争有哪些?

新文学阵营和老牌守旧分子论争 新文学阵营旗帜鲜明地拥护“德先生与赛先生”,推行白话文学。近代翻译文学先驱林纾旧的文学观念十分顽固,为维护封建道统,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颠孔孟,铲伦常。

五四运动前后,文学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带上更为鲜明的反封建色彩。1919年初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更高地举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表示进行文学革命“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年底,梁漱溟出版学术专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该书中梁从文化渊源和人生哲学的角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了全面清算,明确表示反对西方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惟一选择是东方化。

旧文学阵营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旧”的守卫和发展上。他们对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们一味反传统非常反感:“彼等以推翻古人与一切固有制度为职志。诬本国无文化。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新旧转型期。旧文学为死文学。

文学观念 批判“文以载道”或“游戏消遣”的文学观,倡导反映社会人生,改造国民精神的文学观。文学主题与内容 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情绪,歌颂民主,人道,自由,表现出现代精神。

以林冰为代表的一方比较重视民间旧形式,葛一红代表的另一方完全否定民间形式可以有批判继承的合理成,同时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66060336 bytes) in /www/wwwroot/qhld.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