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山海经》一书记载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其中《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所载夸父追日的神话更饶奇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精卫②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③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④既无虑,化去⑤不复悔。徒⑥设在昔心,良辰⑦讵可待!注释 ①《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
《读山海经》【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白话释义: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读陶诗犹饮澄清的甘泉,有心明眼亮的感觉,无不感叹其文章不群,寓意不凡!夸父生出一宏大志向,竟然是要与太阳赛跑。他们同时到达虞渊的日落处,似乎没能就此决出胜负。
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第九首即据此写成。但诗人不是一般地复述神话的情节,而是凭藉卓越的识见,运用简妙的语言,对神话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独特的审美观照和审美评价,因而又有其不同于神话的审美价值。
如果说《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是一个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清高之士,那么,《读山海经》中的陶渊明是个有愤慨不平之气,理想不能实现的斗士。
1、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系列:古诗三百首 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2、《读山海经》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其古诗词全文如下: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译文】精卫衔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3、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4、读山海经其一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前6句写初夏之际诗人寓居草庐,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接下来写读书环境,幽静闲适,初夏和风阵阵伴着细雨,使诗人享受到大自然的清新惬意。
5、读山海经①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②,绕屋树扶疏③。众鸟欣有托④,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⑤,频回故人车⑥。欢然酌春酒⑦,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⑧。
6、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⑩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⑾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
读山海经·其一 (东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
【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翻译如下:原文: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竟走。解释:夸父志向真远大,敢与太阳去亮走。原文: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解释:同时到达日落处,好像没分胜与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