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否会下雪是和高空云层的气温有关,和地面气温无关的。–3度下不下雪也不能够确定,视情况而定。
气温低于零度就可以下雪。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更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
当空中温度–8℃至–5℃时,形成棱柱状冰晶,就会下雪了。不过形成降雪必须具备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雪花晶体的大小,与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温度密切相关。
气温低于零度就可以下雪。形成降雪必须具备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雪花晶体的大小,与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温度密切相关。
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充分的水汽。0℃(冰点)以下。如该冷空气相当强烈,并带着湿气,1℃至10℃的气温同样可以降雪。
二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当空气中水汽多时,0℃左右就会下雪;当空气中水汽较少时,则需要到零下10℃左右才会形成降雪。由于雪只会在零摄氏度以下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很少有机会降雪。
下雪和地面温度多少无关。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更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
零下1-10度都是会下雪的,基本上低于零度都可以降雪,很多时候温度就只有23度就可能下雪的,水汽和有凝结核是下雪的条件。降雪的条件 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充分的水汽。3摄氏度冰点以下。
降雪不仅需要水汽温度在3摄氏度以下,还需要其他条件才能形成。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就是雪。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
是否会下雪是和高空云层的气温有关,和地面气温无关的。–3度下不下雪也不能够确定,视情况而定。
一般到零度或者接近零度就会下雪。雪其实是冰晶,当落到地上之前不融化就是雪,此时一般情况下,温度已经零下了。
若是空气中的水汽多,在零度左右就会下雪,而若是水汽少,下雪需要达到零下10度才可以。另外,下雪的条件有两个,分别是水汽饱和,以及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若是没有达到这两个条件,则下雪的概率会减小。
是否会下雪是和高空云层的气温有关,和地面气温无关的。–3度下不下雪也不能够确定,视情况而定。
具备降水条件,空气温度(观测场2米气温)0℃左右(有时1-2℃)就会下雪;3℃左右雨夹雪(取决于高低空气温)。这是根据多年气象工作经验积累的。希望能帮助到你。
零下1-10度都是会下雪的,基本上低于零度都可以降雪,很多时候温度就只有23度就可能下雪的,水汽和有凝结核是下雪的条件。降雪的条件 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充分的水汽。3摄氏度冰点以下。
只有气温在零下2度以下的时候,才会有降雪的可能性。如果气温高于-2℃,降的就是雨了,不是雪。
1、看水汽多少;水汽多,0度左右就会下雪;水汽少,要到零下10度左右。雪花晶体的大小,与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温度密切相关。天气越冷,气温越低,雪花晶体越小,在天气十分严寒时,形成的雪花晶体,其直径往往不到0.05毫米。
2、雪的温度在–3℃至0℃。雪花晶体的大小,与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温度密切相关。当–5℃至–3℃时,形成针状冰晶;当温度为–3℃至0℃时,生成薄薄的六角板状冰晶,可见,在温度为–3℃至0℃时,雪花形状更大、最完整。
3、在华北地区,小雪气温的更高温度可以高达15摄氏度,更低温度可以达到五摄氏度,再往北大约东北地区,可能会降到零摄氏度以下,在西北地区很可能会出现下雪的情况。
4、一般情况下 在整体的空气气温低于0摄氏度才会有雪 不过那些非常的物理现象就没有办法说了 有时候大夏天的风吹强降温也可以造成夏雪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下雪要达到几度 看水汽多少,水汽多,度左右就会下雪,水汽少,要到零下10度左右。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更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
下雪和地面温度多少无关。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更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
下雪要达到几度需要看空气中水汽的多少。若是空气中的水汽多,在零度左右就会下雪,而若是水汽少,下雪需要达到零下10度才可以。
是否会下雪是和高空云层的气温有关,和地面气温无关的。–3度下不下雪也不能够确定,视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