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7月1日,1983年10月12日取消。人民公社建立的时间:1958年8月29日, *** 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会议上,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要求全国各地尽快地将小社并大社,转为人民公社。
年7月1日开始-1983年10月12日结束。
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8~10月,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2.6万个人民公社。结束于1980年,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
法律分析:之一次:1950年进行土地改革;第二次:1953年进行农业合作化;第三次:1958年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四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家庭联产承包。
1、“一大二公”具体是指:之一,人民公社规模大;第二,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一个公社平均有500户农民,1000个劳动者和1000亩土地。
2、一平二调是“平均主义”、“无偿调拨”的简称。出现在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初期。
3、一大二公是 *** 中央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下,于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进行到 *** 时,开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两个特点的简称。具体是指之一人民公社规模大,第二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
4、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也就是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基本上是一乡一社,甚至数乡一社;二公指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5、一大二公:指人民公社之一规模大,第二公有化程度高。一平二调:是指在新中国盛行一时的农村基层组织“人民公社”内部所实行的平均主义的供给制、食堂制(一平),对生产队的劳力、财物无偿调拔(二调)。
6、即追求大规模化。二公则指实现更进一步的公有制。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
1、内容:成立人民公社,原来合作社的集体财产无偿调拨给人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影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的下降。启示: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制定经济建设方针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
2、启示:当时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的主客观环境联系起来,实事求是。人民公社运动 背景:1958年中国在经济建设中发动的以高指标为主要标志的运动。之一个五年计划后期,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思想开始出现。内容:“一大二公”。
3、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
4、背景 之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使我国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最重要的是: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6、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两次重大调整,二者发生的背景、内容、影响有明显差异。从背景和原因来看:(1)1953-1956年底,我国在农村进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1、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影响 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的下降。启示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错误的纠正 1958年11月 *** 中央工作会议(之一次郑州会议)后, *** 和 *** 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导致1959年~1961年严重困难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