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和受明成祖的派遣,从1405到1433年间,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西洋”。那时候的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南洋群岛和印度洋一带。这就是三保太监下西洋的基本情况。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一个富强的国家。
1、这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发生的故事:郑和这次下西洋时,曾至锡兰山,其王“亚烈苦奈儿“侮慢不敬,欲加害于郑和,郑和发觉后离去。后来郑和回国途中特去访问锡兰,他又发兵五万准备劫郑和船只。
2、“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之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3、郑和率船队之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
4、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明成祖一次又一次地派郑和前往西洋各国。郑和前后出海7次,到过印度洋沿岸的三十多个国家,最远还曾到达过非洲。郑和七次下西洋,说明我国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5、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6、接下来步入正题,郑和下西洋时明成祖朱棣指使的,历史上认为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因为当时明朝确实很强大,派遣朱棣外出可以加强对外各国的精神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明惠帝朱允炆。
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期间张辅讨平安南。
郑和率船队之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郑和之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这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发生的故事:郑和这次下西洋时,曾至锡兰山,其王“亚烈苦奈儿“侮慢不敬,欲加害于郑和,郑和发觉后离去。后来郑和回国途中特去访问锡兰,他又发兵五万准备劫郑和船只。
郑和率船队之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
这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发生的故事:郑和这次下西洋时,曾至锡兰山,其王“亚烈苦奈儿“侮慢不敬,欲加害于郑和,郑和发觉后离去。后来郑和回国途中特去访问锡兰,他又发兵五万准备劫郑和船只。
发展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1、郑和,原名马三宝, *** 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太监。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他一生中七下西洋,出使西太平洋,印度洋等等,为文化传播、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2、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州,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时叫满刺加。这里是东西航行过往船只的重要港口,必经之道。郑和下西洋时,先后七次都经过马六甲海峡并在满刺加停留驻扎,把这里作为大本营,存放物资之地。
3、元朝初年,郑和的祖先移居云南,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时称“色目人”,世代信奉 *** 教。138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手下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统一云南的战争。
4、这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发生的故事:郑和这次下西洋时,曾至锡兰山,其王“亚烈苦奈儿“侮慢不敬,欲加害于郑和,郑和发觉后离去。后来郑和回国途中特去访问锡兰,他又发兵五万准备劫郑和船只。
这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发生的故事:郑和这次下西洋时,曾至锡兰山,其王“亚烈苦奈儿“侮慢不敬,欲加害于郑和,郑和发觉后离去。后来郑和回国途中特去访问锡兰,他又发兵五万准备劫郑和船只。
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期间张辅讨平安南。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之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明成祖一次又一次地派郑和前往西洋各国。郑和前后出海7次,到过印度洋沿岸的三十多个国家,最远还曾到达过非洲。郑和七次下西洋,说明我国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旧港地方有个海盗头日,名叫陈祖义。他占据了一个海岛,纠集了一支海盗队伍,专门抢劫过往客商的财物。这回听到郑和船队带着大批宝物经过,分外眼红,就和同伙计议,表面上准备迎接,趁郑和不防备,就动手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