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二调是“平均主义”、“无偿调拨”的简称。出现在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初期。
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人民公社化运动最初是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社并大社引起的。
也就是农产品以固定比例(或固定数量)上交公粮和交售公粮,多余部分为自己的口粮,保持自留地解决农村基本生活所需;城镇国营产业工人进行的是福利工资制度。
人民公社 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
”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
1、年7月1日开始-1983年10月12日结束。
2、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8~10月,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2.6万个人民公社。结束于1980年,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
3、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而成,一般一乡建立一社,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和政社合一。
4、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组织的基层单位。我国人民公社运动是从一九五八年夏季开始的,很短时间内,全国农村就实现了公社化。人民公社是党的整风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一九五八年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产物。
5、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1958年下半年开展大跃进运动;8月下旬开始,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几乎同期,全民大办食堂运动。9月开始,“全民大炼钢铁运动”至年底;同期,农村先后开展农业亩产放卫星运动、兴修水利运动。
6、人民公社化运动。时间:1958年——1978年。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规模,扩大合作社的规模,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意义:产品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1、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更好的组织形式。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2、土地,人民公社所有。农产品,按人分配;粮食,按土地上交。完成上交任务后上交的叫卖余粮。按国家牌价收购。所得钱款,按社员工分平均分配。男女同工不同酬。青壮年、老幼同工不同酬。
3、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更好的组织形式。
年冬和1958年春,在国民经济“大跃进”思想的指引下,全国农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修水库、造林、抗旱中搞起了大协作。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
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1958 原因:构建城乡二元结构,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中,并以国家名义低价收购农民粮食,再高价卖给农民工业品,完成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内容:党背信弃义,农民失去了土地,加入公社,成为党国的农奴。
为什么会有人民公社化运动? 我来答 分享 微信扫一扫 *** 繁忙请稍后重试 新浪微博 *** 空间 举报 浏览13 次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内容:成立人民公社,原来合作社的集体财产无偿调拨给人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影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的下降。启示: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制定经济建设方针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
启示:当时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的主客观环境联系起来,实事求是。人民公社运动 背景:1958年中国在经济建设中发动的以高指标为主要标志的运动。之一个五年计划后期,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思想开始出现。内容:“一大二公”。
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
原因: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奠定了政治前提;***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安徽、四川两省改革试点的成功,***决定在全国推广。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使我国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最重要的是: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