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命赵云、马岱当夜复来劫寨,孟获引军败走,被魏延擒住来献诸葛亮。
南蛮王孟获。七擒孟获,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三国志》本传中未记载孟获事迹,史书《汉晋春秋》、《襄阳记》、《华阳国志》有记载;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七擒七纵说的是孟获。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 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
主人公是诸葛亮。孟获,三国时期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公元225年起兵反叛蜀汉,被诸葛亮率领大军七擒七纵后降服,此后不再叛乱。
七擒七纵的主人公是诸葛亮。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的政权,率军队南征,大败三洞元帅后,被孟获袭击。孟获是部落首领,骁勇善战、忠厚坚强,深受大家的敬佩,诸葛亮就想把孟获收入麾下。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相是,他并没有七次出击孟获,而是通过对孟获进行心理战术,最终使其归降。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为了收买人心。《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七擒孟获,都是说诸葛亮之所以七抓七放,是因为想要南部的人民真正的心服口服的臣服于蜀国。但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个说法只是为了衬托出诸葛亮高尚的品德,其实诸葛亮真正的目的是非常狡诈的。
是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是孟或;第二,这不是一个原则问题,而是为了收服人心。第三,一句老话,得到你的人,得不到你的心,那样是没用的。
为什么诸葛亮会没完没了地玩擒放孟获的游戏呢?这是因为他想收服人心。而马谡的话也对诸葛亮的决策起了一些作用,马谡对诸葛亮说:“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
诸葛亮七擒孟获,不杀他,主要的目的是收服孟获,安定人心,让蜀国的南边保持安定,所以不能杀孟获。
诸葛亮居然同意了,放走了孟获,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这个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放之后,就服气了,彻底归降了诸葛亮。而当时南下的夷人部落对于孟获是非常信服的。
应当是善终。历史上的孟获只是个小部落的酋长,并没演艺中的那么厉害,也没被擒住七次,被俘后也是归顺了蜀汉,在没背叛,善终.但他归属以后,南中叛乱依然不断。
孟获,三国时期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公元225年起兵反叛蜀汉,被诸葛亮率领大军七擒七纵后降服,此后不再叛乱。
对于孟获的结局,说法不一,历史上也找不相记载,据分析孟获后半生活的还算潇洒。
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后,仍要继续放他走。(关于七擒七纵的具体过程在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孟获及其他土著首领终于对诸葛亮彻底信服了,不肯离去,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策略,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
二擒二纵 孟获被释放以后,由于他本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又乖乖被活捉了第二次。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回去要与孔明再战,若再被擒才服。
孟获:孟获(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南中地区的首领,公元225年起兵反叛蜀汉,被诸葛亮率领大军擒拿后被赦免,遂降服,此后不再叛乱,后孟获随诸葛亮回到成都,担任御史中丞。
七擒孟获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建兴三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中发动平定南中的战争。当时朱褒、雍闿、高定等人叛变,南中豪强孟获亦有参与,最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南下,平定南中。
1、为了更好地解决少数氏族和蜀汉政权关系,诸葛亮决定采取“攻心为上、攻战为下”的方略,命令蜀军在同孟获作战时,只能生擒,不许伤害。
2、另外,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更能显示蜀国的容人之量,是做给天下人看的。
3、原因:平定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使孟获心服口服。攻城为下攻心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