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七国地图分布如下图所示: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
战国七雄是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七个国家。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天下分裂,楚国在南,赵国在北方,燕国在东北方,秦国在西方,齐国在东方,韩国和魏国在中间,他们是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战国七雄指的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魏国、赵国、韩国。
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秦国、韩国、赵国、魏国、燕国、楚国。战国七雄据立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持久的争霸战争,诸侯国间战争不断,互相讨伐,春秋五霸结束,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1、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了7个诸侯国,他们并称为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楚国,赵国,韩国,魏国,燕国和秦国。 齐国是在山东建立的诸侯国家,它的地域面积是在如今山东省的偏北部以及包括河北省的西南部分。
2、战国七雄,是指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而如今的战国七雄的位置,是我国第第三阶梯的中东部地区的主要省份,如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江苏省等。
3、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
4、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古代七国地图分布如下图所示: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秦国——都成雍,商鞅变法后迁至咸阳。疆域包括陕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块)、河南西部(一小块)、甘肃东南部、四川部分。
齐国:首都临淄,国土范围在山东东北、河北的一部分。楚国:首都鄢郢,国土范围在湖北荆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带,后发展至江苏、重庆、广西等地。
战国七雄的都城,齐国的临淄属于现在的山东淄博市齐国的临淄在山东淄博的东北地区。淄博市是现在山东的一个工业城市,经济受力雄厚。战国七雄的都城,秦国的咸阳属于现在的陕西咸阳市秦国的咸阳在陕西咸阳的东北地区。
魏国的首都大梁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开封是中国七朝古都,在元明清三朝都是河南省会。但是随着郑州的崛起,开封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而七雄当中,只有赵国和秦国的国都将城市和地名都很好地保存到了如今,规模不减当年。
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由于与北方胡人接触频繁,才有了胡服骑射,学习胡人穿衣、起马射箭的服装改革。经过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在战国后期迅速崛起,也是唯一一个能够叫板秦国的国家。
郢都:楚文王(一说楚武王)自丹阳迁于此,在湖北省荆沙西北。鄀都:楚昭王自郢迁于此,在今湖北省宜城东南。鄢都:楚惠王曾居于此,在今湖北省宜城。陈都: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于此,在今河南淮阳。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甘肃东南部,四川中东部。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
秦:都成雍,商鞅变法后迁至咸阳。疆域包括陕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块)、河南西部(一小块)、甘肃东南部、四川部分。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
上面这幅图是战国初期的诸侯国分布图,此时韩赵魏三家刚刚瓜分了晋国,魏国占据着中原,人口众多,且在魏文侯的统治下,率先进行了变法,实力强盛,乃战国之一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