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
1、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HV)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属于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2、肾病综合症 出血热 (HFRS)也称 流行性出血热 (EHF),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 传染性疾病 ,病死率 较高。
3、导语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或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症状,该病发病急、症状重、进展快、花费大,病死率高。
4、乙类: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炭疽、脊髓灰质炎、麻疹、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革登热、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
(1)三大主征:发热、出血、肾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大量蛋白尿。(2)三痛:为发热期的中毒症状。由于颅内血管充血,眼球周围软组织水肿及肾组织充血,病人感头痛、眼眶痛及腰痛。
出血热典型临床表现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在肾综合征出血热中以汉坦病毒和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引起者症状较重,而汉城病毒引起者次之,普马拉病毒引起者症状较轻。临床分期本病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
1、广泛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血浆渗出和微循环障碍等造成低血压或休克。
2、(2)休克:原发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是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容量下降。
3、发热期由于特有的血管系统损伤,血浆大量渗出及出血;高热,进食量减少,或伴有呕吐或腹泻,使大量体液丧失,血容量急剧减少及内环境严重紊乱,是发生低血压休克及肾损的主要原因。
4、休克的原因较为复杂,但从其发生、发展过程来看,主要是由于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减少,使重要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不足所造成的。
5、失血性休克或脓毒症引起的低血压引起的肾缺血是AKI的主要原因。ATN为主要临床表现,肾皮质坏死占产科AKI的22%~25%。超过85%的产科AKI患者可见少尿-无尿,约90%的病例需要透析。
1、疾病症状主要是发热、休克和出血等 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一旦病发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2、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3、徵状有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以及面、颈、胸皮肤潮红;随後有出血现象及肾功能受损,排尿量少,甚至休克。死亡率可高达一成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