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玉不琢,不成器 :选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谓玉不加工,不成器皿。后以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
释义 玉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器物;人不经过刻苦学习,就不会懂得处世的道理。出处 战国·乐正克《学记》原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意思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树木如果不修剪,就不能保持原来的形状。出处:王应麟〔宋代〕《三字经》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意思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出处:《人之初》原文: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指的意思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出自宋代王应麟《三字经》。
不能成才。玉不琢,不成器 :选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谓玉不加工,不成器皿。后以喻人不经过培养﹑锻炼,不能成材。“玉不琢,不成器。
1、该句出自《三字经》,原文节选如下: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翻译: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2、下一句是: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原句出自于汉代郑玄的《礼记》。《礼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三字经》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 问题五: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下一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