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做七的规矩给逝去的老人做七在时间上 谁做上有何讲究 方面的知识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1、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带,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区女婿来操办五七而在临安和宁波等地方,则由女婿做六七。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乡台。
2、般是头七出殡[老人在家要放整7天,特殊情况提前或推后都行,但要让阴阳先生看过才能决定],意思是纪念妈妈生下我们以后,7天就要自己动手干家务了。一般二七没有什么讲究,到了三七家里人要聚在一起怀念老人的功德。到四七不过。
3、之一七的讲究是,儿子儿媳在老人生前的居室里烧纸钱七张,也就是冥币七吊(因纸钱是一叠四合,横三竖九砸二十七钱,四合为一百零八钱为冥币一吊),意思就是把老人魂灵送出内室。
4、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5、头七的时候一般需要准备一些祭品,一份三牲拜土地公,拜死者时有五味碗或十二道碗;还有金银纸钱。具体内容死者逝世后,每七天为一次祭拜的重要日期,负责祭拜者的身分也不同,俗称作七。
1、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的“魂魄聚散说”:人初生时,以七日为腊,一腊一魄成,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后以七日为忌,一忌一魄散,四十九日而七魄散,所以烧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
2、七七四十九天来源于佛教,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
3、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
4、头七,一种丧殡习俗。习惯上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5、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6、死者家属大多通宵不眠,身穿丧服,战战兢兢,唯恐亡灵不满而降下灾祸。(六七)应由亲戚做,以应(六七不吃家乡饭)的习俗。这天亲戚从家里带来各色食物祭品,金银锡箔赶到感丧家,供祭于灵前。
农村习俗犯七(重七)是指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祈求平安、健康和幸福。这个习俗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被称为“七夕节”。
死人犯七是民间风俗中的一个说法,所谓的犯七,就是亲人逝去后,我们是要给亲人过七的,即头二三七七等,如果这个时间正好与阴历的初十七或二十七重合的,就是所谓的犯七了。
农村丧葬习俗“犯七”“浇七”的用品:把一张烧纸用剪刀剪成圆伞和一面小旗,把圆伞和小旗分别用秸秆夹住,插在坟前,用无根水浇,一直把小伞和小旗浇掉为止。“浇七”时还有四句口决:你犯七,俺浇七。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
在我们中国民间,做七,亦称烧斋理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