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非,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 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新郑是郑韩故城),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有两个解释,一指人物战国末期韩国的哲学家、法家学家韩非;二指一本书,是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的。
韩非子,原名为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韩国君主的公子,法家学派的大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反对“前识”的观点。所谓“前识”,就是先验论。韩非主张“虚以静后”,通过观察事物得到认识而非妄加揣测。 韩非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君》)的著名论题。
韩非是真名。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1、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之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2、韩非是真名。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
3、韩也不是姓,是氏,因为他是韩国诸公子,故以国为氏了。就像卫鞅,本叫公孙鞅,以国为氏称卫鞅。后来封地为商,又以封邑为氏称商鞅。据《史记 韩世家》韩国公族与周同姓,姓姬。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人。荀子(前313-前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名况,赵国人。
孔子名孔丘,世人尊称为孔子。其他的也是如此。
【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儒家:孔子叫孔丘;孟子叫孟珂;荀子叫荀况;道家:老子叫李聃;庄子叫庄周;墨家:墨子叫墨翟;法家:韩非子,叫韩非;兵家:孙子叫孙武。
韩非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河南郑州新郑人,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郑城(今郑州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非 是战国时韩国没落贵族后裔,姓韩名非, 子是当时世人对有识人的尊称,他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韩非子的名为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韩非子姓姬,韩氏,名非,战国时期韩国的公子。其先祖韩武子韩万是晋文侯之弟曲沃桓叔的儿子,但也有人认为韩万是周武王之子韩叔的后裔。
韩非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河南郑州新郑人,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郑城(今郑州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非是真名。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