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被绑架、被折磨,还能“爱上”绑架者,走上“情侣”模式?别以为这只是电影情节或电视剧的高能剧情,实际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东西比你想象中的还要“拽”。它像个闹钟,每次在你最放松、最觉得自己的心智稳如泰山时突然敲响,发出“你还记得吗?你可是被困在这里啊”的呐喊声。没错,今天我们要来大揭秘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心理怪兽”——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你们知道吗,这个名字“斯德哥尔摩”其实源自一宗轰动全球的事。1973年,一帮银行劫匪闹事,绑架了四名人质。据说,在被关押的六天里,这些人质竟然开始偏袒绑匪,甚至在事后对绑匪表达了“理解”和“同情”,说“他们也是在生存的边缘啊”。从此,心理学界就给这个奇怪的现象起了个名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人在被困或被控制的情况下,反而会对那些“操控者”产生感情呢?这是个坑爹的心理机制啊!科学家们从多方面解释了这个“反人性”的现象:首先,心理自我保护机制会在极端压力下启动。你觉得,面对生命危险、可能被杀的恐惧,人的大脑会自动开启“我得存活下来,我得想点办法保存自己”的模式。这个时候,和绑架者产生情感联系,似乎成了一种“自我救赎”。
另外一方面,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和“认同绑架者”也有关。就像剧里看的,这群被困的人开始试图理解绑匪的动机,甚至觉得他们也是压力下的“受害者”。他们会想,“其实他也是个受害者,只是遇到个大坏蛋的心理变态嘛。”这种认知能让自己对绑架者产生好感,甚至觉得自己“懂他们”。大概就是说:我也许能理解他心里的苦衷,这样我在心理上就更能接受这个“局中局”了。
而且,不得不说,绑架者的“软萌”面也能让人心动。有的绑架者会表现得“好像对人质很好啊”,假装温柔或者经常“放他们一马”,让人质们感觉“其实,他不是那种坏人”。这些“善意”的表达,又像是在说:“我其实也很苦恼,只是大家都得扮演两个角色。”长此以往,那些人质或许会开始觉得“也许他不是真的那么坏”,甚至对未来有一丝“希望”嗄!
当然啦,这玩意儿还跟“依附”脱不了关系。心理学上讲,人们在极端压力中,更会从依附对象上找到安全感。被绑架者在绑匪身边找到“依托”,就像猫依赖主人一样,慢慢就变成了“我在你身边,就不会死吧”的心态。于是,情感开始变得℡☎联系:妙又复杂,就像看了部“虐恋大戏”,又爱又怕,又期待又逃避。
不过,别以为只有“被绑架”的人才会得这个病。有时候,家庭暴力、极端的亲密关系、甚至一些邪教环境里,也会出现类似的心理反应。比如一个受虐丈夫会开始“崇拜”施虐者,甚至“爱上”对方——这不就是心理版的“我不想死”吗?
你是不是在想,这个“症状”是不是可以治好?答案真的不是那么简单。一部分病例会自行缓解,就像闹心的幻觉逐渐退散一样;但也有不少“深陷其中”的人,一辈子都跳不出来,像卡在泥里难挣扎。有些心理治疗会提供帮助,但关键还是要“愿意面对”这个“怪物”。
顺便科普一下,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和“柏林症候群”一样,都属于“受害者心理防卫机制”的一种。它像个心理的“自我保全”。简直像是在说:“我不要死,我要活!”于是,颠倒黑白,改变论调,变成“我就是喜欢他”,“其实他对我挺好”。
更有趣的是,这个“症状”还能逆转!比如,在以后的人生里,有些人会意识到,原来自己被“蒙骗”了!醒了之后,可能会觉得自己像个“老母鸡觉醒”一样,恼羞成怒,或者闹翻天。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真爱救赎”式的大片?现实生活中,这个过程更像是打怪升级的“逆转剧情”。
最后,想象一下,这一切是不是都像个“心理迷宫”那样令人着迷?你会不会也觉得,生活中的每一份“爱情”都带点奇怪的味道?不过,别忘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是个“喜欢”的事,它更像是个“无奈的诉说”和“战斗的心灵躲避”。知道了这些,是不是觉得这个世界,真的是个“多彩到令人发指”的地方?